祥子说诗人之黄庭坚

2008-12-21 22:59 阅读(?)评论(0)
        黄庭坚,字鲁直,生于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卒于崇宁四年(1105年),活了60岁.苏黄并称,苏东坡也只活了64岁,都不长寿,原因也许都和政治打击有关。

      黄庭坚是个对政治不太热衷的人。他的父亲一生仕宦不显,41岁就死了。黄庭坚十岁丧父,家境贫困,依附舅父游学淮南。少年聪颖,18岁以乡试第一名资格赴京应试,当年落第,但22岁也就中了进士,被授予了叶县尉(河南境),分管一县的治安。他秉承了诗人的传统,关心民生。写了《虎号南山》·《流民叹》,使他的诗的内容丰富了不少。但是他厌烦做官的心态,早早地就流露了出来,25岁时写了《次韵裴仲谋同年》,有“白发齐生如有种,青山好去坐无钱”的句子,一副老气横秋的口吻。“青山好去坐无钱”的感慨,表明宋以下诗人的进退空间已很小了。黄庭坚一生崇拜陶渊明,但就是做不了陶渊明,连苏东坡也做不了陶渊明。陶渊明的生活在宋人的诗里被彻底地诗化了。

      熙宁五年,黄庭坚28岁。他的诗被苏东坡读到后大为赞赏,后来东坡给他写信称其“必轻外物而自重者,今之君子莫能用也,”几乎是给黄庭坚的仕途算了卦。可能黄庭坚就爱听这样的话,入了苏门,引为同调。黄庭坚的确是把人格操守看得比做官大的人,他其实想过的是《后汉书》里的清流人物清介自守的生活。“白屋可能无孺子,黄堂不是欠陈蕃”。他沉潜在清流人物的氛围里,徘徊容与,很少对官场中的人青眼有加。苏东坡喜欢他,他也感激知遇之恩,与秦观、张耒、晁无咎四人被称为“苏门四学士”,不意这也害了黄庭坚,落入新旧党派之争的政治漩涡。元佑二年,苏轼上书荐举黄庭坚代替他任翰林学士,未获允准,却招来了李清照的老公公赵挺之的攻击,罪由是生活作风问题,说他在德川时“恣行淫秽,无所顾惮。”黄庭坚是个美男子,风流自喜的事也是有的,看他的词就可以想见。不料就成了政治攻讦的把柄。苏东坡不堪党争,到杭州去当知府了。黄庭坚则在元佑八年,母丧服除,辞掉了史官编修,乞求管乞宫观,退休不干了。

      但是政治却不放过他了,高宗老太后死,哲宗亲政,政治迫害开始了。黄庭坚以“类多附会奸言,诋熙宁以来政事”的罪名,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做了下放干部。据说 听到谪命,左右都哭,黄庭坚却倒头便睡,鼾声大作。这种反常的举动,却是诗人黄庭坚的正常,因为人格主题再次迫近了他。

      绍圣二年(1095年),50岁的黄庭坚开始了远谪的生涯。元月出发,三月抵三峡,四月二十三日到黔州。绍圣五年(1098年)再迁徙戎州(今四川宜宾),在城南赁屋,题为“任运堂”,又借地盖了一所屋子,题为“槁木庵”。黔州、戎州两地的地方官都对这个大名士礼遇有加,文人学士也接踵请益。黄庭坚很得意,在书信里称:“凡儒衣冠,怀袖刺文,济济而及吾门者,无不接。”这种艺术的生活过了三年,诗文随处可见他的神气。如《次韵黄斌老所画横竹》“酒浇胸次不能平,吐出苍竹岁峥嵘。卧龙偃蹇雷不惊,公与此君俱忘形。”

      元符三年(1100年),庭坚55岁,宋哲宗死,书画皇帝赵佶继位,改元“建中靖国”,似乎要开始平反了。黄庭坚对政治气候的解冻又有了期盼,写诗云:“群心爱戴葵倾日,万事驱除叶陨霜,玉烛时和君会否?旧臣重叠起南荒。”他的官职终于开始恢复,除知舒州,但他推辞了。十二月离戎州东归。次年抵江陵(荆南),病滞不前。元符二年,对黄庭坚来说是亲友凋零,情感失怙的一年,弟叔达卒于南归途中,秦观卒于藤州,接着元符四年苏轼卒于常州,陈师道卒于京师。他的诗句:“正字不知温饱未,西风吹泪古藤州”,语气哽噎,感情沉痛。

      崇宁元年(1102年),蔡京拜相,立“元佑党人”碑于端礼门。政治气候再次不利于黄庭坚。他于正月由江陵返乡探亲。六月受命领太平州事(当涂),九日到任,十七日就罢了官。政治再一次戏谑了他。崇宁二年,有人上书告黄庭坚在江陵承天寺写的碑文有“幸灾谤国”言论,因此获罪,“除名编管宜州”,下放干部的待遇也不给了,流放到广西宜州,黄庭坚最终被推到了悲惨的境地。

      崇宁二年(1103年),庭坚58岁,开始了流放之旅。12月启程,次年三月十四日到永州,将家眷留下,只身沿湘江,经全州、桂州抵宜州,时间在五月。因为被管制,不能在城关居住,只能在城南租了一处房子,起名“喧寂斋”。后来迁入城内,身处闹市,禅心自守。

      崇宁四年,庭坚生病的最后一年,他似乎早有预感,写下了一本日记——《宜州家乘》,又叫《乙酉家乘》。其中记下的多是宜州各阶层的人对他的馈赠和与他们的日常交往,在极简洁的文字中保留了人情之美。这是庭坚感恩的举动,其时朝廷是禁毁苏黄文字的,但是黄庭坚知道他的文字必将流传后世。大限将临,他要将告别的身影留给后人。

      九月,黄庭坚被量移内徙迁永州,这似乎是个好消息,但庭坚没接到诏命就在本月的三十日去世了。陆游《老学庵笔记》载:那天下雨,庭坚将两脚伸出护栏外受雨,对身边的范寥说“信中,吾平生无此快也,”不多时就突然死了。这是一个诗人的死法,本地风光,禅意无边。死时亲属无一人在身边。

      黄庭坚的诗对后世影响很大,形成了一个诗派——江西诗派。清代的同光体诗人陈散原、 沈曾植都主要学黄庭坚。沈曾植诗有:“勃兴元佑贤,夺谪江西祖”句,推从备至。

      现代治文学史者多批江西诗派,说是形式主义诗人,是反现实主义的。其实旧体诗已退出了诗歌的舞台,管它说什么呢?没人学,没人写,就不会有人真懂。教古典文学的,治文学史的大都也不懂,大家都一样。黄庭坚与我们确实很隔了。

      黄庭坚的诗有两点是明确可说的。第一,写这样的诗必须要读大量的书,没有学力是不行的。诗是文人学者群体的游戏,唱和者没有学力也是不行的。试想元佑间一帮文人西园雅集,终日说些大白话多么无趣,于是就有了读书背景的诗,看诗光看字面不行,他是带夹层,有厚度的,看得懂的,有射覆之趣。黄庭坚有一首和答钱穆父的诗:

爱酒醉魂在,能言机事疏。

平生几两屐,身后五车书。

物色看王会,勋劳在石渠。

拔毛能济世,端为谢杨朱。

      每句都用典,你能知道他写得是什么吗?毛笔!这就有点猜谜的味道了。当然,风骨和理趣会心者是能激赏的。

      第二,黄庭坚是集书法家与诗人于一身的。他写诗讲究“句法”,其实“句法”和“笔法”是相通的。笔法讲究提按顿挫,句法也必须力避浮浅靡弱。这也是黄庭坚写诗喜欢力盘硬语的道理。“枯松倒涧壑,波涛所舂撞。万牛挽不前,公乃独力扛。”这是硬气功啊,有这样的笔力才能作细微语而不弱。他的“能令汉家重九鼎,桐波江上一丝风,”即是一例。

      文人没有了,黄庭坚的诗先死。他没有杜甫和陶渊明伟大也许就在于此。

 附:祥子《说诗人黄庭坚一过有感》

青山无钱买,三江五湖吞。熟读高士传,潜玩归藏经。

苏门福兮祸,脯池退乎听。九天太平令,一浴双足轻。

黄庭坚 行书赠张大同书(时公在四川宜宾)

北宋 纸本 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书 34.1 X 552.9CM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 艾略特藏

  最后修改于 2009-05-07 12:58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