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子说诗人之孟浩然

2008-12-01 11:36 阅读(?)评论(0)

                                     

        若让孩子背诵唐诗,前三首里就可能有《春晓》,就凭这首诗,孟浩然就已经不朽了。杜甫看出了这一点,晚年说:“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这是多高的评价。

    孟浩然,字浩然,湖北襄樊人,唐代叫襄阳,人称孟襄阳。生于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卒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他比王维、李白大十二岁,比杜甫大二十三岁,他死在开元盛世,这是一个作诗人的不幸,安禄山叛乱在天宝十一载(752)年,他已死了十二年,他不可能写出《北征》和《三吏》、《三别》这样的伟大的作品。盛世没有很强的戏剧性,盛世的空气是清明无味的,诗料不多,“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不是诗的深刻,而是时代提供了诗料。苏东坡说:“浩然之诗,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耳”。到底是说才能不够不呢?还是材料不够呢?如果浩然能听到东坡后生的调侃,大概只能苦笑。东坡把自己的一生搞得苦不堪言,然后苦中作乐地写诗。孟浩然的一生却只能是简单,简单得郁闷无比。然后在郁闷的心情中写一些有气象的句子,一些清淡的诗,却很不具体,就好像到医院看病,对大夫说浑身不舒服,却指那儿都不是。他的《秋登万山寄张直》里有:“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就是这个意思。

    孟浩然出身地主,父祖没有做官,家境很好,读书也很用功,他有《书怀贻京邑故人》诗云:“唯先自邹鲁,家世重儒见。诗礼袭遗训,趋庭绍未躬。昼夜常自强,词翰颇亦工。”但不知为什么,《旧唐书.文苑传》说他:“隐鹿门山,以诗自适。年四十,来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根据诗文,还推证出,37岁左右,他还去过东都洛阳。或许是应试,献赋,周旋进仕的事,总之没有达到目的,只有徜徉山水了。他的诗里有一种求仕不得的失望,但也没有强烈求仕的热忱,似乎他也不太适合城市的生活。《题长安主人壁》:“久废南山田,谬陪东阁贤,欲随平子去,犹未献《甘泉》”,是一种很无奈的心态。《留别王维》,也是要回家。只是在大自然里,他的诗才健康饱满起来。没有烦恼的具体事了,他才快活。《洞庭湖寄阎九》:“洞庭秋正阔,余欲泛归船。莫辨荆吴地,唯余水若天,渺弥江树没,合沓海潮连,迟尔为舟楫,相将济巨川。”一副小孩子从幼儿园放学回家的欢天喜地的嘴脸。

他的死也相当的孩子气,生了搭背疮,是要忌口的。好朋友王昌龄游襄阳,非常高兴,多吃了新鲜鱼虾,疮疔复发,死了。享年五十二岁。

      孟浩然诗抄

涧南园即事贻皎上

弊庐在郭外,素业为田园。

左右林野阔,不闻城市喧。

钓竿垂北涧,樵唱入南轩。

书取幽事,还寻静者言。

 岁暮归南山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弊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虚。

 听郑五弹琴

 阮籍推名饮,清风坐竹林。

半酣下衫袖,拂试龙唇琴。

一杯弹一曲,不觉夕阳沉。

余意在山水,闻之谐夙心。

 留别王维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索寞,还掩故园扉。

 送王昌龄之岭南

 洞庭去远近,枫叶早惊秋。

岘首羊公爱,长沙贾谊愁。

土风无缟纻,乡味有查头。

已抱沈 疾,更贻魑魅忧。

数年同笔砚,兹夕异衾

意气今何在,相思望斗牛。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