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虢仲盨盖》铭和唇亡齿寒

2009-02-10 01:42 阅读(?)评论(0)

 

      成语有“唇亡齿寒”,说的是春秋时代的故事。

      公元前655年,晋献公借口说邻近的虢(guó)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虞国会让过吗?晋国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晋献公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彼此帮助,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找咱们借条道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

      虢国怎么来的?位于什么地方呢?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大规模分封同姓诸侯国。武王的叔父,姬仲,姬叔被封为东虢和西虢,以国为姓,称虢仲,虢叔。东虢在虎牢,今郑州荥阳虎牢关一带,是成周的东大门。西虢原封宝鸡,今陕西宝鸡市东南,是国都丰镐的西大门。附近有交通要塞函谷关,黄河要津茅津渡,二虢皆属军事要地。虢字从虎,虢国以猛虎为族徽,崇尚武勇。虢公多在周王朝中作卿士,辅佐周王,参与大政决策。

      公元前775年,周幽王时,虢国国君虢公石父发动灭焦战役,占领了焦国都城,迁虢都于上阳,今三门峡市区李家窑一带。公元前715年周桓王时,虢公忌父成为周之卿士。

     公元前655年周惠王时,虢国被晋国灭亡。其后人取虢的谐音改姓郭。

     传世有一件西周晚期周厉王时的青铜器《虢仲盨蓋》就是虢国的文物。銘文:“虢中(仲)以(與)王南征,伐南淮尸(夷),才(在)成周,乍(作)旅盨,兹盨友(有)十又二。”

      虢仲的事迹古史有载,他就是周厉王时的虢公长父。 《后汉书·东夷传》载:“厉王无道,淮夷人寇,王命虢仲征之,不克。宣王复命召公伐之。今本《竹书纪年》也说:(厉王)三年,淮夷侵洛,王命虢公长父征之,不克。《虢仲盨蓋》形制、纹饰和铭文内容判断,它们皆为西周晚期厉王时器。“王”指周厉王,“以”读如与,“南淮夷”是淮水流域方国部族的统称。自周初以至厉王、宣王之世,周王朝和东夷、淮夷诸部落间,不断地发生战争。春秋时期,江淮大地古国有徐、英、蓼、六、皖、宗、巢、桐、群舒、胡、焦、钟离、州来、向、宿等淮夷方国、封国或东夷南下的古国。淮夷中最强大的是徐方。周穆王时,徐偃王曾起兵攻周,一直打到黄河边上。铜器铭文中也有穆王时周与淮夷作战的记载。厉王时周人和南方又有许多战争。

      “成周指西周王朝的东都洛邑。虢仲辅佐周厉王在东都洛邑指挥了征伐淮夷的战争。

      “兹盨友(有)十又二”。为什么有十二个盨呢?王国维《观堂集林·别集·卷一·虢仲簋跋》:《周礼·掌客职》‘上公侯伯及其上介,鼎簋皆十有二。’是十二者,诸侯之礼也。……虢中以畿内诸侯为天子三公,正宜用上公及侯伯之礼也。”虢仲是天子三公,执政大臣,所以用十二。

      周厉王晚年的国人暴动,是中国古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厉王是个暴虐的君主,他命令卫巫监视国人的活动,禁止国人谈论国家政事,违者杀戮。结果,国人忍无可忍,终于在公元前841年举行暴动,厉王被逐,逃到彘地,在今山西霍县东北避难,并死在那里,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国人暴动。

      执政大臣虢仲回到自己的封国,直到周宣王初年,大约八十多岁时才死。

  最后修改于 2009-02-10 10:34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